English

克格勃间谍在中国

1999-04-18 来源:生活时报 东方明 我有话说

这个任保安,真名叫武仲钧,原是黑龙江一个农场的普通干部,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时造反得势,成为新贵,利用职权大捞钱财、玩弄女性并残酷迫害干部、群众。多行不义必自毙,武仲钧不到一年就被群众举报而下台,随即被公安机关抓起来,准备查清罪行后依法惩处。武仲钧一看势头不对,一次乘提审的机会脱逃,辗转来到边境线,伺机逃往苏联,叛变了自己的祖国。苏联人对他进行审查后,要他参加克格勃。武仲钧是朝鲜族人,因此他从特务学校毕业后,曾奉派数次去朝鲜和韩国进行间谍活动。70年代初,克格勃派他来中国活动,这次委以险任——营救郗范。

克格勃作出营救郗范的决定,其目的至今尚未见到任何披露。据作者根据当时克格勃的情况及郗范、武仲钧在狱中写的材料分析,估计是这样的:第一,从60年代末开始,由于中苏关系交恶程度升级,克格勃计划大量招募针对中国搞破坏活动、情报活动的间谍,由于中国的特殊情况,这些间谍只能是中国人。克格勃为了控制间谍,便需寻找一个切入点。他们考虑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化的古国,传统讲究“情义”,便将“情义”作为切入点。为此,克格勃需要一个活生生的例子,表明他们是“讲情义”的,以激励中国籍间谍为他们效命,于是便将营救郗范作为一个例子来实施。第二,郗范是具有高超医术的中医,对于克格勃来说,今后无论在间谍科研或是间谍派遣方面,都是一个用得着的人才,这种人才应该说是很难觅到的。

营救郗范的方式,克格勃的间谍专家一定精心反复讨论过。应该承认,这确实是一个看似冒险实际上具有最高成功概率的方案。当时的中国,处于“文化大革命”中期,较初期的乱哄哄状况来说,形势相对显得稳定一些了。一些地方的公检法系统,在结束“派争”之后,开始对前几年办的一些冤错假案进行部分复查和纠正(当然,由于林彪“四人帮”的因素,当时公检法中的某些人还在制造新的冤错假案,直至“文化大革命”结束)。当时还没有《刑法》和《刑事诉讼法》,办案方式缺乏一种法定的程序,往往外调、提审、宣布刑事裁定都只派1人前往执行。对此,许多监狱(劳改队)的管教部门已经司空见惯。只要来人证件齐全、手续完备,说什么就办什么,宣布哪个犯人减刑或提前释放,只要有相应法院(当时的正式称呼应为“公检法军管会”,人民法院是1975年才恢复)的《刑事裁定书》,就照办,当场放人。劳改部门的职能是执行单位,一切照法院决定的办。克格勃的方案就是钻了这样的一个空子。

且看武仲钧单枪匹马营救郗范是否成功——

监狱接待室的干部看了“任保安”出示的证件、介绍信后,按照惯例往监狱办公室打电话报告。根据规定,外单位来监狱联系工作的,先去办公室,由办公室问明意图后再通知相应的科室。

片刻,从里面走出一个精神抖擞的瘦高个子——监狱办公室副主任杨大雄,脸上挂满了笑容,隔着老远就伸出了手:“您好!你好!”(待续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